很澀,但還不夠!二次元黑皮異軍突起的背后原因-報道

發(fā)布時間:2023-02-07 23:11:09
編輯:
來源:網(wǎng)易游戲
字體:

(注:本文將黑色、褐色、小麥色等深色皮膚統(tǒng)稱為黑皮)

中國有句俗話——“一白遮百丑”,對美白的向往,是一眾農(nóng)耕文明對于追求富裕生活以及社會地位的秉性殘留,這樣的喜好似乎也投射到了二次元作品里,平日里似乎我們總是習慣于看到膚白貌美的角色活躍于屏幕之上,可不知你是否察覺,近年來黑皮角色越來越多,戲份越來越重,其中更是不乏作為主角而登場的黑皮角色。


(資料圖)

為什么黑皮會如此色氣、為什么黑皮角色的人氣越來越高?這看似是人類XP的百花齊放,但你是否想過其背后深層的原因?

既然提到二次元,那么自然免不了要追根溯源,作為二次元發(fā)源地的日本,以白為美的審美傾向同樣自古有之。

《美艶仙女香 式部刷毛》——描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女性往臉上涂抹白色飾粉的畫作

而這樣的審美到了20世紀發(fā)生了改變。

1923年的某一天,因為奢侈品品牌香奈兒的創(chuàng)始人——可可·香奈兒度假回來被拍到曬黑了,自此歐美掀起了美黑的熱潮。

改變世界審美的香奈兒照片(其實也看不太出來曬得多黑)

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時尚行業(yè)逐漸從戰(zhàn)爭的影響中復蘇,而美黑的風尚也是自然而然地傳入了喜歡追趕西方腳步的日本。

1970年日本化妝品品牌佳麗寶的宣傳照(左)

日本知名女性雜志《anan》在1970年的創(chuàng)刊號封面(右)

耳濡目染之下,在日本的二次元作品中看到黑皮角色也是早晚的事,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日本ACG作品中的首個黑皮角色究竟是誰已經(jīng)難以追尋,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少年漫畫進入黃金時期,黑皮漫畫角色在這個時期開始較為頻繁地進入讀者的視野。

左:漫畫《BASTARD!!-暗黒の破壊神-》(1988年開始連載)

右:漫畫《クレオパトラD.C.》(1986年開始連載)

而在動畫領(lǐng)域,大多數(shù)人能想到最早出現(xiàn)黑皮角色的作品往往是1990年播出的《藍寶石之謎》。

《藍寶石之謎》中的女主角娜迪亞

其實在這之前,就已經(jīng)有不少動畫讓黑皮角色登場。

1985年發(fā)售的OVA動畫《幻夢戰(zhàn)記莉達》中的優(yōu)尼(左1)

1979年播出的動畫《機動戰(zhàn)士高達》中的 拉拉·辛

不難看出,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二次元黑皮的形象就已經(jīng)有一定受眾了,但這些黑皮角色終究也只是受外來審美影響的“舶來物”,而讓黑皮膚真正內(nèi)化成日本的本土文化,并在日本社會形成深刻歷史烙印的,還得歸功于黑皮辣妹。

1991年前后,東京私立學校里的女生們流行起一種裝扮:染成茶色的頭發(fā)、領(lǐng)口敞開的校服襯衫、改短的裙子、寬松的泡泡襪以及略黑的膚色,這些女生們混跡于涉谷一帶,有自成一派的說話方式,行為大大咧咧,她們被稱作“小辣妹(コギャル)”。

因為早熟的打扮和開放的言行,這樣的女生常被社會主觀地認為經(jīng)常進行援助交際,或者在異性之間“玩得很開”,這樣的刻板印象延續(xù)至今。也因此不少無法描述的里番和本子里,黑皮JK辣妹的登場頻率頗高。

《告訴我!辣妹子醬》中女主因臉色差而被男生誤會為“晚上浪得不行” (其實只是看動畫熬夜了)

后來,“小辣妹”中的“小”字逐漸被拋棄,“辣妹”(ギャル)一詞作為統(tǒng)稱,囊括代表了潮流后續(xù)的各種分支,比如1995年前后,以模仿小麥色肌膚的性感女星安室奈美惠為風格的Amura(アムラー);

以及膚色越來越深,妝容越來越夸張的ganguro(ガングロ)辣妹等。

局外人難以理解的ganguro辣妹妝(左)

《秋葉原冥途戰(zhàn)爭》中的尾尾應該算是一位ganguro辣妹了(右)

雖然隨著潮流的不斷迭代,2013年之后,傳統(tǒng)的黑皮辣妹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當下的辣妹已經(jīng)不見得會刻意地追求將皮膚涂黑或曬黑。

《更衣人偶墜入愛河》中喜多川的日常造型(左)和談吐算是當下典型的JK辣妹了,雖然她在第10話里還是黑了一回(右)

但這一股以原宿、涉谷、池袋等日本潮流文化中心發(fā)散開來的“黑皮風潮”足足持續(xù)了約20年之久,所以說如今日本社會的中流砥柱肯定對黑皮不會陌生,甚至其中不少女性就是當年黑皮辣妹文化的參與者,作為日本本土孕育出的時尚文化,辣妹這一分支無疑為二次元黑皮體系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黑皮的確對于日本人有足夠的親和力,但僅憑著這一點仍然無法完全說明問為什么黑皮角色的出鏡頻率越來越高。

其實在我看來,黑皮角色的崛起和人們的生活觀念的轉(zhuǎn)變不無關(guān)系。

深色的膚色往往蘊含著一個潛移默化的暗示鏈:黑皮代表著長時間的日 曬,代表著長時間的戶外運動、勞動,代表著健康,這些標簽也正好迎合了近年來人們走向戶外、追求健美的思潮,在人們潛意識里自然地會對黑皮角色產(chǎn)生好感。

更往深的層次,則是我的主觀感受:人們會對黑皮角色的露出度有著更高的包容性。

在我看來人們的潛意識里會認為長時間的戶外運動需要更加清涼的衣著,打個比方,女子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服算是露出度比較高的一類服裝了,但我想應該沒人會覺得馬拉松運動員穿著這樣的衣服有什么不妥。

同理,在膚色暗示的影響下,黑皮角色即便穿著相對較少,給人的印象往往卻是“性感但合理”。如此就給創(chuàng)作者們帶來了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對于lsp們來說自然也是喜聞樂見。

此外,在設(shè)定的角度上看,只要不是那種深居簡出的大小姐,或者諸如精靈一樣必需是白皮的種族,絕大多數(shù)的背景人設(shè)都可以套上黑皮,并且角色性格上也是做到可御可純可三無,擁有極強的兼容性。

在這之上,某些特定的背景設(shè)定配上黑皮就尤為合適,比如西域的舞者、原始部落的戰(zhàn)士、南國的沙灘少年少女等,這些明顯帶有地域色彩的設(shè)定與黑皮簡直就是天造地設(shè),甚至有的到了這些角色不是黑皮會讓人覺得奇怪的程度。

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的,比如說舞臺設(shè)定在日本南部小島上的動畫《夏日重現(xiàn)》,其中就把整日穿著泳衣的女主設(shè)定成皮膚白皙,女主的妹妹則是理所當然的黑皮,而這樣的設(shè)定恰恰突出了女主在外形上所帶來的違和感,光在膚色的環(huán)節(jié)就已經(jīng)十分抓人,試想想如果妹妹的皮膚也是白色,那么膚色毫無落差之下,懸念也就無從談起了。

不僅如此,相比白皮,黑皮角色擁有一項不可模仿的殺器——曬痕。

曬痕通常會以泳衣、泳褲或比基尼的形狀呈現(xiàn),所以曬痕所覆蓋的肌膚通常也較為私密,也正是因此,從外衣的縫隙間窺見曬痕時帶來的浮想聯(lián)翩,簡直令人血脈僨張。

《對魔忍雪風》

該黑的地方黑,該白的地方白,黑皮愛好者和白皮愛好者各得其所,可以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句話會在曬痕面前會被擊得粉碎。

《不要欺負我,長瀞同學》將曬痕的魅力做了較好的詮釋

隨著文化的迅猛發(fā)展,二次元早已不再是日本的專項,現(xiàn)如今在歐美國家里也不乏對著女角色大呼“waifu”的二次元宅,但既然想要打開西方的市場,那就得接受人家的游戲規(guī)則,在歐美,最特殊的一個規(guī)則,就是政治正確,而其中的一個大項,便是膚色和人種的政治正確,往往一旦某個作品里缺乏黑種人,就可能會被政治正確的擁戴者們?nèi)浩鸲ブ?/p>

你猜為什么《獵魔人》電視劇里有那么多黑人

相較于寫實風格作品必須將人種的面部特點保留,在二次元作品中就可以相對地有所取舍,做到既可以符合亞洲人的審美,又不至于被西方互聯(lián)網(wǎng)的輿論灌爆,如果有人問起“黑人的面部特征哪去了”,那一切的理由都可以歸結(jié)于“畫風”。

就說你喜歡哪邊吧

而保留下來的黑色皮膚,反而是膚色越深,角色的記憶點越強。

手游《碧藍檔案》中的“本子勞?!被▌C,她很黑,但她真的好可愛

說了這么多,其實也不難看出如今黑皮流行的原因,不僅僅是角色夠澀夠性感這么簡單,也包含了不少的時代因素在內(nèi),而究竟是潮流影響審美,還是審美影響潮流,誰也說不清,所以玩家和觀眾們還是不要被外在因素裹脅,看到戳自己的角色就大膽地喜歡就好。

而對于我這樣一個黑皮愛好者而言,如今能夠趕上黑皮繁盛的潮流正是覺得生得正當時,爽到。

標簽: 不難看出 馬拉松運動員

   原標題:很澀,但還不夠!二次元黑皮異軍突起的背后原因-報道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