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市的自然環(huán)境是怎樣的?潛江市有什么地域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3-05-12 13:24:50
編輯:
來源:路途網
字體:

潛江市的自然環(huán)境是怎樣的?

潛江市位于江漢平原腹地。北依漢水,南臨長江,地處漢江下游,跨東荊河與上、下西荊河兩岸。介于東經112°29′至113°01′,北緯30°04′至30°39′之間。由縣治園林鎮(zhèn)沿漢(口)魚(泉口)公路東至湖北省省會武漢市154千米,西至荊州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荊州鎮(zhèn)75千米??h境最東端在東荊河左岸幸福閘之東,西端在四湖中干渠(總干渠上游段)右岸西黃家臺,南端在五岔河南的窯臺,北端在漢江右岸的劉家伙。東西長51.3千米,南北寬64.4千米,總面積2004平方千米。

潛江市在地質構造上是江漢盆地的一部分,由該盆地的次一級構造單元潛江凹陷、丫角-新溝低凸起、江陵凹陷等組成。

潛江市境內呈現出河渠交織,堤防縱橫,灘堤突起,垸田低平,碟狀湖池鍇落其間的平原地貌景觀。潛江無山,地勢低平,由北向南,由東荊河向其東西兩側腹地略呈傾斜。最高處在北部漢江右岸河堤村的朋灘及共和村的中端臺,海拔均為38米,最低在南部西大垸農場的水產隊,海拔24米。

潛江市境內河渠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美譽。漢江、東荊河等長江支流貫穿全境。百里長渠、城南河、田關河、西荊河等21條排灌干渠、借糧湖、返灣湖、馮家湖、白露湖、張家湖、蘇湖等6個湖泊遍布潛江市,其中湖泊面積2.7萬畝。

潛江市處于北緯30°附近,其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熱冬寒,熱量、雨量比較充足,無霜期較長。但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勻,容易出現旱象和潰澇。潛江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49—1988小時,全年無霜期約250天。

潛江市有什么地域文化?

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在江漢平原民間歌舞說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劇作的劇目、聲腔和表演而逐漸發(fā)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藝術瑰寶——荊州花鼓戲,迄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其唱腔曲牌約有八十多種,是湖北省三大地方劇種之一。它源于江漢平原一帶的高蹺、漁鼓、三棒鼓及薅草歌等民間歌舞說唱。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沔陽、潛江、監(jiān)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江漢平原北依長江,南貫漢水,又是荊楚文化的發(fā)源地,皮影戲在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榮的土壤。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逢年過節(jié)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

江漢平原皮影戲的核心地區(qū)集中在天、潛、沔一帶,其顯著藝術特征主要表現在雕鏤(造型)藝術,唱腔藝術和口頭文字藝術等方面。

江漢平原皮影的雕鏤藝術,源于潛江的“湯格”和“郭格”,尤以圖案精細、人物造型逼真與國內其它地區(qū)皮影造型比較,其工藝精細、造型生動、圓潤舒展、以大見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特別是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于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風味。

標簽: 潛江市的介紹 潛江市的風景 潛江市的

   原標題:潛江市的自然環(huán)境是怎樣的?潛江市有什么地域文化?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